鴻濛既判肇陰陽。坤地乾天已定位。萬物秉氣而化生。世界從此而造成。萬物之中人最靈。實乃天地之精英。

 

註:

秉氣—秉持之、持其氣也。 化生—化育生長也。 精英—精華也。

譯:

自然之氣既然判定,乃肇啟陰陽。坤為地、乾為天,天地既定位,萬物持其氣而化育生長,從此乃造成大千世界。萬物之中,以人性最靈,實乃天地之精英也。

人生之初性本善。其性相近習相遠。是故順天者必昌。逆天而行者必亡。人心若與天心契。自能成仙或成聖。三曹普度應天運。道化玄功自廣達。

註:

道化—道理感化也。 玄功—玄奧之功夫也。

譯:

人出生之初,其性質本是善良,其性質亦相近一樣,但憑其學習之後,則相差而遠也。所以,人若順天理而行,則必定昌盛;若逆天理而行者,必敗亡也。人之心若與天之心相契合,一味行善,自能成正果,而為仙或為聖也。現在三曹普度之期,乃應天運而推行,以道理感化代玄奧之功夫,則可廣闊達到也。

莫因歷劫罪業深。遂致難償冤孽債。返本還原啓玄微。認理歸真堅修志。從此說法明大道。應予信奉而勤修。

註:

歷劫—經歷劫厄也。 罪業—罪戾業障也。 冤孽—冤仇與作孽。 玄微—玄妙微奧也。認理—認清道理也。 歸真—歸回真元也。

譯:

切莫因為經歷劫厄、罪戾、業障太深,遂致難以償還冤孽之債。返其本來,還其原始,以啓開玄妙微奧,而認理歸回其真元,堅立志氣而修身,從此說明大道之修法,應予信受奉行而勤修。

補註:

佛學常見詞彙:『「信受奉行」。「信受」如來所說之法。』

道教大辭典:『道家以信仰領受天尊所說之法,謂之「信受」。』

呂純陽祖師:『「信」,信諸聖之語。「受」,承受於心也。』

圭旨:「妄念起處即是生滅之根,妄念動時便是輪迴種子,是為後天。妄念見處即是歸還先天真元之基。」

呂純陽祖師:『歸真者歸回真元也。真元者先天也。真者不變也。元者始也,所謂無極也。吾人欲歸先天無極。須認清道理。故曰「認理歸真」。』

呂純陽祖師:「上乘者,虛無之道也,一塵不染,一念不存,如皓月當空萬里無雲,要置生死於度外,看得一個死字,可為不死之人。又一點靈根能奪天地之造化,而可參陰陽正理,以「三三皈一」之法練之,可使三花聚頂。五炁朝元結成聖胎。胎足拔宅飛昇,能與天同壽。此上乘天仙之道也。」

道德經:「死而不亡者壽。」

金鋼經:「無壽者相。」

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呂純陽祖師:「陰陽二物隱中微,只為凡夫不自知,實實認為男女是,真真說做坎離非。」

修真錄:「乾坤離坎為陰陽正理,道所說採陰助陽,採陽助陰,即指後天八卦轉為先天八卦之理,非指男女間之情也。修行人要正邪分明。」

呂純陽祖師:「中乘者秉虔誠而齊戒,行功立德濟人利物,廣行方便多作好事,一念純美無邪,上格穹蒼,靈光不滅,一點真性直達氣天,派任為神,受萬眾禮拜,其壽五百年。有功果者脫出輪迴,無功果者再受六道輪迴,此中乘諸神之道也。」

修真錄:「靈光人人皆有,此光不能現者皆為七情六慾所障,致不能透發。人能掃三心揮四相,如火加油,光華猛烈,照得七情六慾無容身之地。圓光無缺,靈光自現,則撥雲見日,萬里無雲,紅日當空。」

道也者天下為公。由天道而接地道。由地道再接人道。此乃大道康莊也。所以一心若二念。三毒染成難脫苦。貪嗔痴者最難醫。

註:

天道—天之道理也。 地道—地之道理也。 人道—人之道理也。

三毒—貪毒、嗔毒、痴毒也。貪毒:貪婪之心。嗔毒:忿恚之心。痴毒:毒昧之心。

譯:

道理者,乃天下為公,絕不偏私,由天之道理而接地之道理,由地之道理再接人之道理,此乃大道理,如平坦之大路也。所以,一心若有二念就能染成三毒,則難以脫離苦海。貪毒、嗔毒、痴毒—此三毒最難予醫治也。

補註:

佛學大辭典:「三毒;一貪毒、二毒、三痴毒。」

佛學大辭典:「貪欲」,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反之,則不貪欲也)。

佛光大辭典:「貪欲」,又稱「貪毒」,略稱「貪」,三毒之ㄧ,十不善之ㄧ。即對於自身所好之心、對境生喜樂之念,而起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與「無明」共為起三界(六道)輪迴苦之根本煩惱。

法華經 譬喻品:「諸苦所因,貪欲為苦。」

愣嚴經:貪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貪,必落邪道。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惑(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寒山子《文殊菩薩》:

貪人好聚財、恰如梟(貓頭鷹)愛子。

子大而食母,財多終害己。

散(布施)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

無財亦無禍、鼓翼青雲裡。

遺教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韓詩外傳:孔子嘗謂回曰:「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對曰:「回足以給饘粥,足以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於夫子者,足以自樂,回不願仕也。回願貧如富,賤如貴,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

六度集經: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拾得子《普賢菩薩》:

身貧未是貧,神貧才是貧。

身貧能守道,名為貧道人。

神貧無智慧,果受餓鬼身。

餓鬼比貧道,不如貧道人。

呂純陽祖師:犯法原因不離三;

怠工奢泰昧心貪。

若能勤儉事知足。

平步青雲大道參。

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辭海:『「忿」,怒也、怨恨也。「懥」:恨也』

佛光大辭典《略記》:「瞋恚」,為三毒之一,係指對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略】「貪」乃從喜愛之對境所起。反之,「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瞋」為修學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經論中常戒之。

佛光大辭典《略記》:梵網經卷下:「若佛子自瞋,教人瞋,而菩薩(修菩薩行的人)應生一切眾生中,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學大辭典:「瞋恚火」,瞋恚之熱惱如火,謂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燒盡一切之功德,故譬之於「火」。

遺教經: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菩薩生地經:菩薩之行,不起瞋恚,忍耐為根本。忍耐有四。一者受罵詈,默而不報。二者捶不恨。三者有瞋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輕毀者,不念其惡。

寒山子: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無瞋是性戒,心靜即出家。

雜阿含經:若殺瞋恚者,安穩得睡眠,若能殺瞋恚,令人得歡喜。瞋恚毒之本,殺之長夜無憂患。

堅意經:若人來欲害己,己亦不瞋。來欲謗己,己亦不瞋。來欲笑己,己亦不瞋。來欲壞己,己亦不瞋。但當慈心正意,罪滅福生。

修真錄:怒於貌者,曰「瞋」,怒於心者,曰「恚」。在經論之中,「瞋恚」皆略言曰「瞋」。「瞋」為三毒之一,「瞋恚」之氣,久而不滅者,名曰「恨」。「瞋恨」有三種發相,皆障於禪定。凡事遷怒於人者,名曰「非理瞋相」。見人之非法而生瞋恚心者,名曰「順理瞋相」。黨同伐異,有人我之相者,名曰「諍論瞋相」。此三皆障於禪定,故修禪定者,謹之、戒之。

佛光大辭典:「恨」,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恨」即指對「忿怒(瞋)之事,永遠不忘,乃結怨之精神作用。」


佛光大辭典:修行者,修禪定時,有如下三種瞋恚之發相:

一、非理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瞋覺突然而起,不問是非道理,無故而發瞋恚,障於禪定,是為「非理瞋相」。

二、順理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為外所惱而生瞋恚。猶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瞋恚。此瞋雖順理,然亦障於禪定,是為「順理瞋相」。

三、諍論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執著自己所解悟者為是,而以他人之所行、所說為非。以他人所說不順於己,即起瞋恨,亦障於禪定,是為「諍論瞋相」。

佛光大辭典《略記》:「無明」,【略】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略】即稱作「痴」。

佛學大辭典:「無明」,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

十住經:痴如風病,此等人,手執利劍,欲斫東而斫西,欲斫南而斫北。謗法人亦如此,以正法為邪法,以邪法為正法。

華嚴經:『譬如日出有照,盲者因無眼識故,未曾能見。邪命自活之盲眾生,亦如是,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

佛光大辭典《略記》:「癡」,又作「痴」,愚癡之意【略】,與「無明」同。

楞嚴經:『三摩地中,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不淨說法)。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光大辭典:「妄見」,諸眾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見有虛妄境界。如得眼疾者,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無眼疾者,則不見燈,別有圓影。

修真錄:『有人亦疑問,為什麼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呢?檀,布施也。度者,達彼岸之義。欲達彼岸,非惟一般布施所能到。此云布施,則金剛經所謂無住布施。人能無住布施,則無三毒之心。無貪欲之心則能持戒,無瞋恚之心則能忍辱,無痴惑之心則能精進。三毒除盡,定慧則齊全。故頓悟入道要門論云:「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也。」』

佛光大辭典:「檀度;六度之一。檀;波羅蜜也,檀為施與之義,波羅蜜為度之義,謂度生死之行法也。施與為可度生死而到涅盤之一行法。」

佛光大辭典:「檀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譯曰布施,以財或法施與人也。」

「康」者五達。五達者溫、良、恭、儉、讓。

「莊」者六達。六達者仁、知、信、直、勇、剛。

論語 學而 第一:『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略】,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略】」』此文闡述聖人由其有德,自然得聞其事。黽勉世人勤修盛德,自能得聞眾多情事。智識無礙。

論語 陽貨 第十七:『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文中所言之仁、知、信、直、勇、剛。即六事、六達、六美德。此章勸學。列舉六項美德,說明如果徒好之而不好學,則無以達成。藉此以勸勉世人「行」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trospec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