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諸世人之心。為一身之主宰。如有所恐懼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憂患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好樂者。則不得其正也。如有所忿恨者。則不得其正也。
發音:
忿:
注音:ㄈㄣˋ
漢語拼音:fèn
譯:
大凡世人之心,乃為人身之主宰,如有所恐怕,則其心情不能得到端正;如有所憂愁患惱,則其心情亦不能得到端正也;如有嗜好娛樂者,則其心情不能得到端正;如有忿怒及怨恨者,則其心情亦不能得到端正也。
註:
主宰—主持之意。恐懼—恐怕之意。憂患—憂愁患惱也。好樂—嗜好娛樂也。忿恨—忿怒怨恨也。
補註:
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身,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修真錄:「名利心重恐懼心易生,有所恐懼則心處於地獄,是心不得其正也。用舍自然恐懼心何在,心得其正安然自在,是心處於天堂,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此謂修心在正其心也。」
呂純陽祖師:『「憂患」者,心勞也,心勞則病,故「有所憂患則心不得其正也。」』
辭海:『「憂」愁也,「患」,疾病也。』
辭彙:『「憂」愁悶,「患」得病。』
程子:「好樂,貪圖也。」
辭彙:「貪圖,祈求得到。」
呂純陽祖師:『「好樂」者,貪名圖利也。』
佛學大辭典:「貪欲」,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反之,則不貪欲也)。
佛光大辭典:「貪欲」,又稱「貪毒」,略稱「貪」,三毒之ㄧ,十不善之ㄧ。即對於自身所好之心對境生喜樂之念,而起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與「無明」共為起三界(六道)輪迴苦之根本煩惱。
法華經 譬喻品:「諸苦所因,貪欲為苦。」
愣嚴經:貪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貪,必落邪道。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惑(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寒山子《文殊菩薩》:
貪人好聚財、恰如梟(貓頭鷹)愛子。
子大而食母,財多終害己。
散(布施)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
無財亦無禍、鼓翼青雲裡。
遺教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韓詩外傳:孔子嘗謂回曰:「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對曰:「回足以給饘粥,足以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於夫子者,足以自樂,回不願仕也。回願貧如富,賤如貴,亦且可乎?」
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
六度集經: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拾得子《普賢菩薩》:
身貧未是貧,神貧才是貧。
身貧能守道,名為貧道人。
神貧無智慧,果受餓鬼身。
餓鬼比貧道,不如貧道人。
呂純陽祖師:犯法原因不離三;
怠工奢泰昧心貪。
若能勤儉事知足。
平步青雲大道參。
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辭海:『「忿」,怒也、怨恨也。「懥」:恨也』
佛光大辭典《略記》:「瞋恚」,為三毒之一,係指對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略】「貪」乃從喜愛之對境所起。反之,「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瞋」為修學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經論中常戒之。
佛光大辭典《略記》:梵網經卷下:「若佛子自瞋,教人瞋,而菩薩(修菩薩行的人)應生一切眾生中,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學大辭典:「瞋恚火」,瞋恚之熱惱如火,謂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燒盡一切之功德,故譬之於「火」。
遺教經: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菩薩生地經:菩薩之行,不起瞋恚,忍耐為根本。忍耐有四。一者受罵詈,默而不報。二者捶不恨。三者有瞋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輕毀者,不念其惡。
寒山子: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無瞋是性戒,心靜即出家。
雜阿含經:若殺瞋恚者,安穩得睡眠,若能殺瞋恚,令人得歡喜。瞋恚毒之本,殺之長夜無憂患。
堅意經:若人來欲害己,己亦不瞋。來欲謗己,己亦不瞋。來欲笑己,己亦不瞋。來欲壞己,己亦不瞋。但當慈心正意,罪滅福生。
朱熹:「此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六祖壇經:「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修真錄:「道非讀書能得、非說法能得、非聞理能得,是自性自悟自行自証自得。」
王鳳儀嘉言錄:「道是行的、不行沒有道、不行總不知道。」
王鳳儀嘉言錄:「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照佛說的去行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像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辭海:「好,愛也。」
辭彙:「好,喜愛。例:好色。」
國語辭典:「好,喜歡。例:好學。」
辭海:「謊;夢言。」
凡諸不得其正。皆因不安分也。皆因不知命也。皆因不樂天也。
譯:
凡諸項之不能得到端正者,皆因不守己安分也;皆因不知性命之始終也;皆因不喜歡順天意之自然也。
註:
安分—守己安分之意。
如欲得其正者。非禮者勿視焉。非禮者勿聽焉。非禮者勿言焉。非禮者勿動焉。
譯:
如欲得到其端正者,非正當之事不可觀視;非正當之事不可聽聞;非正當之事不可亂言;非正當之事不可輕舉妄動也。
註:
非禮—非正當之事也。勿視—不可觀視也。勿聽—不可聽聞也。勿言—不可亂言也。勿動—不可輕舉妄動也。
補註:
禮記(仲尼燕學篇):『「禮也者,理也。」「理,正理也。」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凡不合正理者皆不當。視、聽、言、動,非惟指女色也,故「四非禮勿」者,言「非正色勿視,非正聲勿聽,非正語勿言,非正事勿動也。」此四者皆為正心修身之功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則不被色聲所迷。故視聽合禮則眼耳清淨無亂於心矣。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謹言慎行、言於道、行於道。孝經所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又云:「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是也。』
凡諸視聽言動。日求中規中矩。常存正大之心。常養浩然之氣。
譯:
凡諸眼看、耳聽、口言、身動,必須日日求其適中合乎規矩,時常存著正大光明之心,時常養著正大剛直之氣。
註:
中規中矩—適中合乎規矩之意也。正大之心—光明正大之心意也。浩然之氣—正大剛直之氣也。
補註:
孟子 公孫丑篇:『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中略】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集解:『「浩然」,廣大貌。「浩然之氣」,當指一種浩蕩偉大之磅礡正氣。文天祥之正氣歌蓋據此義而作也。』
孟子集解:『「難言也」,此浩然之氣玄奧不易形容。故孟子亦自謂難言也。』
邢昺:「剛謂質直而理者也。」
朱熹:「多嗜欲則不得為剛矣。」
程子:「人有愁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慾。」
辭海:「襲;亦加於外之義」
善者求其遷善。過者求其改過。聞人行善則喜。受人言過則拜。希先知先覺者。以表率於鄉里。以廣及於社會。
譯:
善者,求其遷登為善;過者,求其改過自新。聞知有人行善,則心喜之;受人指言自己之過,則當拜謝其指點。希望先知行善之事理者,及先有悟覺者,以身作則,為鄉里眾人之師法,以便廣及到於社會。
註:
遷善—登善也。先知—先知事理也。先覺—先省悟覺也。表率—以身作則,行事為眾所師法也。
補註:
論語 述而第七:『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辭海:『「司敗」官名,陳 楚名「司寇」為「司敗」。』
辭海:『黨;助也。相助匿非曰「黨」。』
孔安國:「諱國惡,禮也。聖人過弘,故受以為過。」
辭彙:「諱,把事情隱蔽而不敢宣布,是因忌而避去。」
吳競:「魯;蓋夫子父母之國。昭公;魯之國君。司敗又未嘗顯言其事,而遽以知禮問,其對之宜如此也。司敗以為有黨,而夫子受之以為過,蓋夫子之勝德也。」
呂純陽祖師:『臣不言君主之過,子不語父母之非。是禮也。孔子所謂「直在其中」也。陳司敗不知夫子首重君臣之禮,而以黨見責。夫子不與爭辯,引咎己過而自幸者,盛德之至也。』
論語 子路 第十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錢地:「陳司敗來魯作客,問其君知禮?失禮之至,且司敗對此事知之甚詳,乃有攻訐之意。反觀孔子對,則知孔子之道弘矣!」
刑昺:『孔子初言昭公「知禮」,是諱國惡也。言:「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也。所以然者,昭公不知禮?我答云:「知禮」,若使司敗不識我,則千載之後遂永信我言。用昭公此行為知禮,則亂禮之事從我而始,今得司敗見非而受以為過,則後人不謬,故我所以為幸也。』
拾得詩:
(一)後來出家子 論情入骨癡 本來求解脫 卻見受驅馳
終朝遊俗舍 禮念作威儀 博錢生活計 翻成客作兒。
(二)我見出家人 總愛貪名利 此合上天堂 卻沈歸地獄
念得兩卷經 欺他市鄽俗 豈知鄽俗土 大有根性熟。
(三)修行求出離 哀念苦眾生 助佛為宣化 令教選路行
何曾解救苦 恣意亂縱橫 一時同受溺 但落大深坑。
(四)我勸出家輩 須知教法深 專心求出離 輒莫染貪婬
大有俗中士 知非不受金 故知君子志 任運聽浮沈。
佛學辭典:『比丘為資自己之色身乞食於人,是為法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業而自治稱之為「邪命」。』
長阿含經:『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思惟我為彼人說法,令彼信敬我,能與我多飲食、衣服錢財等,作是說者,是名「不淨說法」。若有比丘為人說法,欲使聽者證諸佛法,除現世苦,離諸煩惱,能使聽者聞其所說,如說修行,如是說者,名為「清靜慈悲說法」。』
佛藏經:『不淨說法;以利養故為人說法。』
佛學辭典:『不淨說法又云:「邪命說法」。或說邪法,或說正法,其心邪,故總名之為「不淨說法」。』
王善人(鳳儀):「我雖有道,可不賣道。(一)不借道養俗。(二)不借道斂財。不怕討飯吃,只憑感應自辦道,不許節外生枝,巧取人財。」
而不知不覺者。擇其善而從之。人人若能如此。不特身修意誠。既是反樸歸真。不愧生為人也。願爾世人誠求。雖不中不遠矣。
譯:
而不知事理又不悟覺者。應擇取善路而行之,人人若能依此而行,不但身可修,意亦可誠也,如此既是反還其原來之木,亦是還其本真也,即可不愧為人矣。希望爾世上之人虔誠而求之,雖然不中其心,亦不遠也。
註:
反樸—反還其原來之木。即未成器之原木也。歸真—還其本真也。
補註:
圭旨:「妄念起處即是生滅之根,妄念動時便是輪迴種子,是為後天。妄念見處即是歸還先天真元之基。」
呂純陽祖師:『歸真者歸回真元也。真元者先天也。真者;不變也。元者;始也。所謂無極也。吾人欲歸先天無極,即是要歸還先天真元之基。』
兩儀定位肇陰陽。萬物推元歸奇偶。人居於天地之間。稟天地陰陽之氣。
譯:
天地既然定位,乃始有陰陽,萬物推至其本源,皆歸單數或雙數,人居在天地之間,受天地陰陽之氣。
註:
兩儀—天地也。肇—始也,正也。 推元—推算其本元也。奇偶—奇,單數也。偶—雙數也。稟—受也。
補註:
呂純陽祖師:『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定位始有陰陽。故曰:「兩儀定位肇陰陽」也。「肇」始也。「奇偶」則陰陽也。萬物推至本元惟陰陽而已,故曰:「萬物推元歸奇偶。」也。』
道教大辭典:『無極,謂無所知其自始,無所測其自極。易曰:「無極生太極。」(中略)是由「無」而生「有」也。』
易經 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進思錄:「無極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進思錄:「進思錄。書名;凡十四卷、宋 朱熹、呂祖謙同撰。取周子、程子、張子之言。」
辭海:「肇,始也。」
易經 繫辭傳:「陽對奇,陰對偶。」
辭海:『易 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
釋名 釋天篇;「陰、蔭也,氣在內奧陰也。陽、揚也,氣外發揚也。」
閨門為萬化之源。坤厚載無疆之福。是故太姒之胎教。生武王周公之德。
發音:
姒:
注音:ㄙˋ
漢語拼音:sì
譯:
閨門乃教化子孫之源,地載萬物有無疆之福。所以,文王之妃太姒以胎教教胎兒,而生出武王、周公之賢德也。
註:
閨門—內室之門也。修整閨門,養教子孫,可以為後世效法也。
坤—地也。又喻女人也。太姒—文王之妃也。即武王、周公之母也。
胎教—妊埽一切視、聽、言、動悉衷於禮,則胎兒自受感化,謂之胎教也。
補註:
列女傳:「太姒仁而明,道號曰:文母。文王正妃也。妊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磋,待而不偏,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文王理陽道而治外,文母理陰德而治內。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中庸 第十九章:『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中庸 第十九章:『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武王、周公之達孝矣!
中庸:『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恭戒。」』
孟母三遷以教子。作育孟軻為聖賢。可知閨門之教育。而有不可及者焉。
發音:
軻:
注音:ㄎㄜ
漢語拼音:kē
譯:
孟母三次遷居以教其子。始能育成孟軻為聖賢者也,可知閨門之教育,而有不可及之地方也。
註:
三遷—三次遷居也。孟軻—亞聖孟夫子之姓名也。教育—教而育之也。
補註:
列女傳:『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於市傍,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既學而歸母方績,問曰:「何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績也。」孟子懼,日夕勤學不已。』
願爾世上之男女。男者遵三綱五常。女者守三從四德。居家善事爾父母。以報劬勞於生身。
發音:
劬:
注音:ㄑㄩˊ
漢語拼音:qú
譯:
希望爾等世間之男女,男者遵行三綱五常,女者守三從四德,在家庭應善為奉敬父母,以報答生你、養你,父母辛勞之恩情。
註:
三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也。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工也。劬勞—父母養育子女之辛勞也。
補註:
白虎通義:「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論衡問孔篇:「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
禮記:「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
修真錄:「三從者何?從,助也。在家善助父母,以報養育之恩,名曰在家從父。出嫁善助夫子,以為典型之妻,名曰出嫁從夫。夫死善助子女,以效孟子之母,名曰夫死從子。」
春秋繁露:「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
大戴禮記:「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所以正婦德也。」
儀禮:「婦人有三從之義,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禮記:「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
辭海:「婦功亦曰女功,婦女之工作也。」
辭海:「芼,菜也。」「蘋,植物名。」
辭海:「藻,種類甚多;有紅藻、褐藻、綠藻、矽藻等,淡水海水中皆產之。」
班昭 女誡:『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禮而說,不道惡言,時然後言,不壓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節而不可乏無者。』
辭海:『班昭;東漢 安陵人,字惠姬,彪女。曹世叔妻,早寡,博學高才。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號曰:「大家」。世稱曹大家。嘗作「女誡」七篇。』
留言列表